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身體裡的惡質流氓怎麼撒野?


腫瘤因其良惡性的不同,對身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良性腫瘤:

因其分化較成熟,生長緩慢,停留於局部,不浸潤,不轉移,故一般對身體的影響相對較小,主要表現為局部壓迫和阻塞症狀。其影響的發生主要與其發生部位和繼發變化有關。

如體表良性瘤除少數可發生的局部症狀外,一般對身體無重要影響;但若發生在腔道或重要器官,也可引起較為嚴重的後果,如消化道良性腫瘤(如突入腸腔的平滑肌瘤),有時引起腸梗阻或腸套疊;顱內的良性瘤(如腦膜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可壓迫腦組織阻塞腦室系統而引起顱內壓升高和相應的神經系統症狀。良性腫瘤有時可發生繼發性改變,亦可對身體帶來程度不同的影響,如腸的腺瘤性息肉、膀胱的乳頭狀瘤等表面可發生潰瘍而引起出血和感染。此外,內分泌腺的良性腫瘤則常因能引起某種激素分泌過多而產生全身性影響,如垂體前葉的嗜酸性腺瘤(acidophil adenoma)可引起巨人症(gigantism)或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胰島細胞瘤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可引起陣發性血糖過低等。

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由於分泌不成熟、生長較快,浸潤破壞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並可發生轉移,因而對身體的影響嚴重。惡性瘤除可引起與上述良性瘤相似的局部壓迫和阻塞症狀外,發生於消化道者更易併發潰瘍、出血、甚致穿孔,導致腹膜炎,後果更為嚴重。有時腫瘤產物或合併感染可引起發熱。腫瘤浸潤、壓迫局部神經還可引起頑固性疼痛等症狀。惡性腫瘤的晚期患者,往往發生惡病質(cachexia),可致患者死亡。惡病質是指身體嚴重消瘦、無力、貧血和全身衰竭的狀態,其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由於缺乏食欲,進食減少、出血、感染、發熱或因腫瘤組織壞死所產生的毒性產物等引起身體的代謝紊亂所致。此外,惡性腫瘤的迅速生長,消耗身體大量的營養物質,以及由於晚期癌瘤引起的疼痛,影響患者的進食及睡眠等,也是招致惡病質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發現巨噬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數(TNF)可降低食欲和增加分解代謝,與惡病質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近年來相繼發現一些非內分泌腺腫瘤能產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類物質,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旁腺素(PTH)、胰島素、抗利尿激素(ADH)、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甲狀腺激素(TSH)、生長激素(GH)、降鈣素(calcitonin)等十餘種,可引起內分泌紊亂的臨床症狀。此類腫瘤稱為異位內分泌腫瘤,其所引起的臨床症狀稱為異位內分泌綜合症狀。此類腫瘤大多為惡性腫瘤,其中以癌為多,如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結腸癌等;也可見於肉瘤,如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許多分泌異位激素的惡性腫瘤都有產生兩種以上激素的特點。
關於異位激素產生的機制於今尚無一致的解釋,可能與瘤細胞內基因異常表達有關。除上述異位內分泌綜合症狀外,由於腫瘤的產物或異常免疫反應(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複合物沉著等)或其他不明原因,還可引起神經、消化、造血、骨關節、腎及皮膚等系統發生一些病變和臨床表現。這些表現不是由原發腫瘤或轉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過上述途徑間接引起,故稱為副腫瘤綜合症狀(paraneoplastic syndrome)。
有時這些綜合症狀可以表現得非常明顯而造成嚴重後果。認識此種綜合症狀的意義在於它可能是一些隱匿腫瘤的早期表現,可由此而發現早期腫瘤。再者不要誤認為這些系統的改變是由腫瘤轉移所致,而放棄對腫瘤的治療。與之相反,如腫瘤治療有效,這些綜合症狀可減輕或消失。因此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一棵樹有編號 不同的癌如何命名 ?



人體任何部位、任何組織、任何器官幾乎都可發生腫瘤,因此腫瘤的種類繁多,命名也複雜。一般根據其組織發生即組織來源來命名。良性腫瘤在其來源組織名稱後加瘤字,例如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瘤稱爲纖維瘤(fibroma),來源於腺上皮的良性瘤稱爲腺瘤(adenoma)等。有時還結合腫瘤的形態特點命名,如腺瘤呈乳頭狀生長並有囊腔形成者稱爲乳狀頭狀囊腺瘤。
惡性腫瘤一般亦根據其組織來源來命名。來源於上皮組織的統稱爲癌(carcinoma),命名時在其來源組織名稱之後加癌字,如來源於鱗狀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爲鱗狀細胞癌,來源於腺上皮呈腺樣結構的惡性腫瘤稱爲腺癌等。從間葉組織(包括纖維結締組織、脂肪、肌肉、脈管、骨、軟骨組織等)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爲肉瘤(sarcoma),其命名方式是在來源組織名稱之後加肉瘤,例如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骨肉瘤等。惡性腫瘤的外形具有一定的特點時,則又結合形態特點而命名,如形成乳頭狀及囊狀結構的腺癌,則稱爲乳頭狀囊腺癌。如一個腫瘤中既有癌的結構又有肉瘤的結構,則稱爲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在病理學上,癌是指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但一般人所說的癌症(cancer),習慣上常泛指所有惡性腫瘤。有少數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有些來源於幼稚組織及神經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爲母細胞瘤,如神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有些惡性腫瘤成分複雜或由於習慣沿襲,則在腫瘤的名稱前加惡性,如惡性畸胞瘤、惡性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等。有些惡性腫瘤冠以人名、如尤文(Ewing)瘤、何傑金(Hodgkin)病;或按腫瘤細胞的形態命名,如骨的巨細胞瘤、肺的燕表細胞癌。至於白血病、精原細胞癌則是少數採用習慣名稱的惡性腫瘤,雖稱爲瘤或病,實際上都是惡性腫瘤。

癌字這條路

癌症是體內異常細胞不可控制地增殖,目前已知的癌症有100多種。當癌細胞增殖發生在一種對生命重要的器官或組織,它的正常功能將受損或停止,並有可能導致死亡。


 細胞和組織發生癌變是當它們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比正常時加快生長,顯示出異常形態和大小,並且停止發揮正常的功能。當一個生命的重要器官完全地陷入癌變,無論是原發的,還是轉移的,最終將導致病人死亡。]
癌症與良性腫瘤十分不同,它易於擴散,其擴散程度通常與個體克服該病而倖存的機會相關。
癌症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或局部的,腫瘤僅局限於組織的原發部位(通常是可治癒的);(2)直接擴展期,腫瘤中的癌細胞侵犯鄰近組織或僅擴散到局部淋巴結(有時是可治癒的);(3)或轉移期,此時癌細胞自原發部位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的遠處其他部位,並建立繼發感染的位置(常是不可治癒)。癌症被認為是惡性的,因為如不進行治療,將會導致死亡。良性腫瘤通常不會致死,雖然它們可能因其所在部位或大小而干擾正常身體的功能。
 通常,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的速度快得多。兩種細胞的區分並不完全在於細胞分裂的速度,而是在於癌細胞部分或完全地喪失其生長控制,並且不能分化成一種有用的、受控的、具有正常組織生長的功能性平衡特徵的組織類型。
 癌症並不像以往認識那樣具有自主性。其損害是受宿主的敏感性和免疫性的影響。例如,某些乳癌或前列腺癌的存在需要依賴於特定的激素。有些癌症則需要依賴於特定病毒的存在。

  分類

  根據最簡單的分類,惡性腫瘤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癌(carcinoma)和肉瘤(sarcoma)。癌發生於上皮組織,上皮組織覆蓋在全身(皮膚)並作為器官內腔結構的裡襯(如乳房、呼吸道和胃腸道、內分泌腺和生殖泌尿系統)。肉瘤發生於結締組織,包括纖維組織、脂肪(脂)組織、肌肉、血管、骨骼和軟骨。罕見的一種情況是,癌症會同時發生於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叫做癌肉瘤(carcinosarcoma)。發生於造血組織的癌症(如白血病及淋巴瘤)、神經組織腫瘤(包括腦部腫瘤)及黑素瘤(一種正常皮膚細胞的癌症)也都各分為一類。

  在癌與肉瘤名稱之前常加上字首來表示起源的組織。如肉瘤起源於骨頭並趨向再生骨性組織叫做骨肉瘤;其他加上字首的例子如脂肉瘤(原發於脂肪)、纖維肉瘤(原發於纖維組織)及滑膜肉瘤(原發於囊和關節的滑膜)。「原發」(primary)這一詞是指癌症起源於此組織而不是從另一病灶透過轉移到某一繼發點。字首adeno-(腺)是指在上皮腫瘤中有管腔和腺體物質持續地存在,例如甲狀腺腺癌(thyroid adenocarcinoma)、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子宮腺癌(uterine adenocarcinoma)。皮膚的扁平細胞上皮癌和某些黏膜,如舌癌、唇癌、咽喉癌、膀胱癌、子宮頸癌或陰莖癌都可以稱為上皮樣癌或鱗狀細胞癌。

  原因

  已知癌的發生可由於多種因素單獨或合併地誘發產生,但對其發病機制或幾組發病機制仍不瞭解。現已確認暴露於一些化學品如:石綿、多環芳烴以及幾種含在香煙煙霧中的化合物都可以引發癌症。源自X射線的電離輻射、落塵以及紫外線都是已知的致癌物。然而,很難測知癌中多少比例是因暴露於這些物質所造成的,因為從暴露到癌的出現所經歷的時間通常很長。有些癌症被認為是由病毒引起的,如伯基特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是感染了少見的艾普斯坦-巴爾二氏病毒(Epstein-Barr virus)。婦女感染了由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疱疹,易發展為子宮頸癌。研究已論證了有致癌基因的存在,它們與病毒中存在的物質具有同樣作用,已知可誘發癌症。在正常細胞中,這些基因是「沈默的」或無表現,但當細胞變為惡性時,就會表現出來。

  治療

  當前治療癌症的方法依賴藥物、激素(化學療法)、外科手術、放射療法或綜合療法。早期診斷以後,越早及時進行治療,成功治癒機會越大。在治療肺、乳房和結腸直腸的腫瘤時成功率較差的原因主要是對這些腫瘤的診斷太晚。

  各種形式的治療都有其缺點。多數化療藥物是針對腫瘤細胞的遺傳物質DNA進行攻擊,試圖停止腫瘤的擴增和播散。但這些藥物是非特定性的,它們也會殺傷正常細胞。在放射療法中,射向癌組織的放射線也會破壞鄰近的正常組織。然而改進設備和放射源能夠減少其風險。

  如果腫瘤局限於一明確區域,如結腸或肺的一部分,有可能用外科手術切除,但是必須將惡性細胞完全切除以顯著地減少透過癌細胞的移動發展為轉移性癌症(即繼發性腫瘤)的風險。如乳癌趨向於轉移至骨骼,而黑素瘤趨向於轉移至肺。一旦腫瘤轉移至身體的大部分地區,便很難用外科手術法切除繼發生成的腫瘤。它們可能數目很多且難以靠近,因而只能選用化學療法。

  對於一些較罕見的腫瘤的治療曾取得很大的成功。例如,鉑類藥物對治療卵巢癌和睾丸癌證明很有效。藥物治療和放射療法對延長淋巴組織癌患者的生命十分奏效,在淋巴組織中存在有人體的防禦細胞。骨髓細胞移植可降低兒童白血病的死亡率。此技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捐贈者骨髓細胞與受贈者骨髓細胞是否吻合以避免排斥現象,並也取決於如何除去捐贈者骨髓中會損害新宿主的那些部分。

  在已開發國家中曾估算出每3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的某個階段會罹患癌症,直到發展了更為有效地治療常見腫瘤的方法,成功地克服癌症將取決於對本病的早期診斷(篩選出高危險人群)以及迴避已知的環境致癌物,如香煙的煙霧、一些工業化學物,還可能包括高油脂、低纖維的現代飲食。

認識癌症第一課

據英國《自然》雜誌報道,癌細胞中也有類似的「癌症幹細胞」,它們是產生腫瘤細胞的源泉。加拿大和意大利科學家最近公布的研究成果佐証了這一說法。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

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醫院約翰﹒迪克領導的研究小組將人類結腸癌細胞植入實驗鼠體內之後發現,只有錶面帶有蛋白質CD133的特定細胞才能夠在實驗鼠體內誘發新腫瘤。科學家們此前在腦癌和前列腺癌中也發現了CD133的蹤跡。
在另一項獨立研究中,意大利研究人員也發現,將帶有CD133的細胞植入免疫系統有缺陷的實驗鼠皮膚後,腫瘤就會被誘發。
《自然》雜誌在為此發表的評論中說,這些研究表明,「誘發腫瘤生長的只是與構成腫瘤的眾多細胞截然不同的一小部分結腸癌細胞。」研究人員表示,傳統的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還會傷及健康細胞,如果開發專門針對「癌症幹細胞」的藥物就可以把治療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此前,科學家曾在類似研究中發現,白血病、乳腺癌及腦癌可能由所謂的「癌症幹細胞」誘發,但發現結腸癌也是由「癌症幹細胞」誘發尚屬首次。

什麼是癌症

1. 癌症來自癌細胞不自律的繁殖
2. 癌細胞來自正常細胞的突變
3. 癌細胞不受體內自律系統的約束
4. 癌細胞常有侵犯性、蔓延性
5. 它與正常細胞爭攝營養、破壞體內新陳代謝系統、免疫系統及正常組織

由於癌症來自多種病因,經長期發展出來的慢性病,年齡愈老,得癌症的機會愈多。一個人在邁入四十歲以後,須更注意健康,並做有意義的、選擇性的癌症篩檢。

癌症是怎麼引起的

1. 癌症大多是外來的。
2. 它可以從食物得來。
3. 它可以來自病毒。
4. 它可以來自煙草對呼吸道的影響。
5. 它可算是工業病的一種。
6. 它可來自遺傳。

癌症分級

1. 癌症的診斷,須經過活組織切片或細胞檢查,證實並加以分類之後按病情、分佈及進展作適當的分期,以便推知預後及訂定治療計劃。

2. 癌以有無遠端轉移及其程度分為五期:

A. 零期(Stage O) 零期表示腫瘤能在癌症前病變中,並且仍在非侵犯階段。其診斷大多依賴病理學的分析決定。
B. 第一期(Stage I) 此期的腫瘤尚屬於局限性,沒有淋巴系統的侵犯,亦無遠端轉移。
C. 第二期(Stage II) 當病況繼續進行而侵犯了淋巴系統。
D. 第三期(Stage III) 一般而言,此期患者的原發性腫瘤有了較大規模的局部繁殖,而且局部淋巴組織亦受侵犯,其嚴重性較第二期更甚。
E. 第四期(Stage IV) 如果說零期及一期是早期癌病,第二期是中期,第三期則是晚期癌病;一旦病情進入第四期,則以末期相稱,其條件之一即為遠端轉移之出現。病程進入第四期,表示癌細胞已突破局部及管區淋巴系統防線,而長驅直入四處流竄。當一個轉移病兆被偵知,並經證實,極可能尚有其它病兆陸續出現或暫時隱而未發,到了此一階段,多數病人,已喪失治癒的機會,其治癒原則多屬症狀之控制及保守性的處置,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癌症進展規律性


1. 在源發地,從小到大(顯微鏡下至1公克,或十的一次方到十的九次方個細胞)。
2. 從源發地,侵犯到附近組織或淋巴(十的十次方到十的十二次方個細胞)。
3. 在源發地侵入血管或從局部淋巴蔓延到遠處的器官(十的十二次方個細胞)。
4. 少數的癌症惡性度較高,其蔓延至遠處器官的時間極短(如肺癌)。
5. 血癌的發展大多是一開始就全身的。因此當癌細胞將人體的組織器官作為成長及生產的基地時,其造成的傷害,在初期時較少,其治療比較簡單,效果也好。當它開始蔓延後,治癒率就顯著的減低,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其治療引起的傷害或副作用也成正比的增加。

癌症可以治癒嗎

1. 理論上所有癌症均可治癒。
2. 若及時正確治療,成功的機會可超過90%。
3. 早期治療,對其他正常組織的影響亦較小。

由於癌症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引起身體一些器官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精密的檢查方法測知,藉著這些檢查,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

治療癌症的方法

1. 外科手術
2. 放射線治療
3. 化學藥物治療
4. 生物及免疫治療

除了早期的癌症可以單科治療外,多數的癌症需要多科整合的治療。

癌症治療成功因素

1. 病人積極、參與、主動的態度。
2. 找到關心、專業能力強的癌症醫療團隊。
3. 追蹤檢查。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癌症可以預防嗎?

美國哈佛大學專家歸納出九大致癌因素,只要避免這些危險,全球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可以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伊薩提博士在「刺胳針」醫學期刊發表的報告顯示,根據廣泛科學研究和政府報告,2001年全球有七百萬人死於12種癌症,其中243萬人和九大因素有關,包括:吸菸、喝酒、肥胖、蔬果攝取不足、不安全性行為、缺乏運動、都市空氣汙染、室內燃燒煤炭、注射針筒汙染。


(圖片說明)致癌因素中飲食相關就占將近一半

伊薩提指出:「只要避免這九大因素,有三分之一癌症死亡可以避免。預防比醫療科技更能減少癌症死亡,只要在生活形態和環境方面多加注意就可奏效。」
這九大因素中最可怕的殺手首推抽菸,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21%,其次是喝酒和蔬果攝取不足。
由於開發中國家的抽菸人口近年有增加趨勢,預料造成的生命損失會更大。
研究顯示,不論中低所得或高所得國家,菸、酒都是最危險因素,但中低所得國家的第三大殺手是蔬果攝取不足,高所得國家則是肥胖。
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致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因素對人體的作用﹐降低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發生率的措施﹔或者利用普查和早期診斷方法發現腫瘤(尤其是早期癌證)病人﹐使之得到早期治療的措施。前者稱為一級預防﹐後者稱為二級預防。
究竟癌症可不可以預防呢?隨著科研工作的進展﹐多達60~80%的癌症是可以得到預防。正常細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轉變成癌細胞﹐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數十年。因此在接觸致癌因素與癌症發生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潛伏期。正常細胞在形態上轉變成癌細胞的過程是逐漸演變的過程﹐例如正常的食管鱗狀上皮細胞轉變成癌細胞要經過輕度增生﹑中度增生和重度增生的階段。而食管上皮細胞的重度增生被認為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一個癌細胞經過1~5年﹐成倍增殖20次之後﹐可以形成一萬個不正常的細胞團。這時瘤體只有針尖大小﹐當成倍增殖30次後﹐腫瘤可達豌豆大小。
癌症未發生時﹐包括潛伏期和癌前期病變時間﹐可進行一級預防﹔癌細胞形成後的一至數年間﹐癌症還處於早期﹐這時可進行二級預防。
預防腫瘤的措施 包括增強機體抵抗力﹑保護及改善環境﹑消除或避免致病因素。
戒煙 各種癌症死亡人數的30%與吸煙有直接的關係。吸煙不僅危害吸煙者本人﹐而且危害其周圍的人。孕婦吸煙時﹐香煙中有毒物質直接影響正在發育的胎兒。
食品防霉去毒 癌症的發生﹐約30~50%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食品質量差有關。生產各種飲料﹐釀酒﹐製造各種食品時﹐若原料腐爛變質﹐加工過程中缺少科學管理﹐所用器皿不潔﹐則產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的亞硝胺類物質和黃曲黴菌毒素等。因此﹐糧油﹑食品﹑商業部門應當做好防霉工作﹐對食品要有檢驗制度。食品的添加劑﹑防腐劑﹑著色劑和包裝物要慎重應用。對動物有致癌性的添加劑﹑著色劑如奶油黃﹑品紅﹑酸性猩紅SX和3R﹑奧黃﹑酸性綠﹑莧紫﹑甘素(dulcin)等應禁止應用。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有些地區有吃漚缸菜(酸菜)﹑黴變食品﹑鹹魚乾﹑烤肉﹑煙薰食品等習慣。科研人員在食管癌高發區的酸菜中檢驗出黴菌(白地黴)和亞硝胺類致癌物﹔在鼻咽癌高發區的鹹魚乾中檢驗出致癌的亞硝胺﹐而煙薰火烤的肉和魚﹐尤其在烤焦的部分﹐含有致癌力很強的多環芳香烴等化學物質。因此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或少吃這些食品﹐提倡多吃新鮮的食品。
合理調配飲食 流行學調查認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質(如牛羊肉)低纖維素的飲食與癌的高發有關﹐因此要合理調配膳食。許多研究說明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E﹑微量元素鋅和硒等助於防癌。番茄﹑柿椒等新鮮蔬菜﹑柑橘等水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綠﹑黃色蔬菜如菠菜﹑胡蘿蔔﹑韭菜﹑油菜﹑南瓜﹑大蔥等含有較多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在魚肝油﹑動物肝﹑蛋類﹑奶﹑蛤蜊﹑帶魚﹑泥鰍中含量較多。新鮮穀物﹑麥芽﹑花生﹑堅果﹑種子﹑菜油﹑胡蘿蔔﹑鮮萵苣中含有維生素E。鯡魚﹑牡蠣等海產品﹐蛋類﹑豆類﹑杏仁﹑花生﹑核桃﹑土豆等含鋅較多。芝麻﹑海味﹑動物臟器﹑大蒜﹑蘑菇﹑蘆筍等含硒。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癌症病人需要什麼營養食品?


不要把吃維他命C當糖吃

鄭春鴻主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吃維他命C真的會嚴重影響化療的效果嗎?癌症研究雜誌(Cancer Reaserch)的文章發表後,大家真的都不敢吃了,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這一個爭議頗大的醫藥新聞?

吳茂青醫師 (腫瘤內科):維他命C究竟會不會影響到癌症的治療,這種研究三十年前就已經一直在做了,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新聞。談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必須提醒大家,不管您是不是癌症病人,或您是不是在治療當中,只要您正常飲食,都不需要特別再去補充維他命。

  為什麼大家這麼愛吃維他命C呢?這可能與70年代的兩度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有關,他的晚年研究幾乎都在維他命C的抗癌與感冒研究上,他自己也是每天吃2至4公克的高劑量維他命C來身體力行,他的這項研究受到很大的爭議。全世界關注健康的人,大概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印象,就開始吃維他命C,每天都吃一顆,反正維他命吃了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很多人就當糖果吃。不過,後來再也沒有看到維他命C真的可以有效的預防感冒的研究,倒反而最近傳來澳洲和芬蘭研究人員,針對一萬一千三百五十人所做的三十項研究發現,吃維他命C無法預防感冒,也不能治療感冒。而且吃多維他命C是有副作用的,如果水份不夠容易會有腎結石。


天天嚇人,吃什麼會得癌症

鄭春鴻主任:現在我們天天在報章雜誌上,都可以看到吃什麼東西會得癌症,弄得大家緊張兮兮的,您認為民眾應該怎樣去理解這種報導?

吳茂青醫師: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正式簽署並發布,美國國會通過「對癌症宣戰(war on cancer)」法案,希望能透過相關研究找到有效解決癌症之道。那時候的報紙上幾乎每天都在說什麼東西有致癌的可能、吃什麼東西會得到癌症、或吃什麼就會誘導癌症物質出現,幾乎是天天都在嚇人。而事實上那些的研究都是在細菌、或者是人類的細胞的組織培養皿,頂多是進展到以老鼠做的動物實驗,同樣的狀況運用到人類會不會有相同的答案是十分可疑的。


抗氧化物在一個假說上就熱門起來

鄭春鴻主任:健康食品經常強調它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打敗自由基,進而預防癌症的發生,這是根據什麼原理?

吳茂青醫師:癌症生長的一個過程常常起始於氧化造成細胞分子的破壞。不過,大部份的情況並非致癌物直接碰到細胞裡面的核酸,也就是我們知道的DNA、RNA這些東西;癌細胞反而常常是我們自己細胞在氧化的過程產生的。我們知道,細胞需要氧氣,而在氧化的過程,細胞裡面就會產生所謂的「自由基」。氧化的過程中只要你的身心壓力大,自由基產生的就多,當然一個外來的致癌物,也可能讓這個自由基產生得更多。
  維他命C和癌症治療又怎麼套上關係的呢?原來維他命C是一種抗氧化物,於是大家就期待這種抗氧化物能在我們的自由基產生的時候就把它消滅掉,使它不會去破壞到生物分子。於是維他命C、維他命A、維他命E,這些抗氧化物就在這樣一個假說上開始熱門起來。不過維他命A和E則是脂溶性,它會溶在脂肪裡面,不容易從體內排出,吃多了易有毒性,因為吃多了有毒性,所以脂溶性維生素一直熱門不起來。至於維他命C因為是水溶性,吃多了容易從尿液裡面排掉,雖然它也有毒性,吃多容易造成腎臟結石,但相對之下毒性不大。所以維他命C才會這麼熱門,希望它可以去殺自由基,使人的罹癌機率降低。

培養皿裡的化學反應和人體內不完全一樣

鄭春鴻主任:媒體記者從實驗室裡得到的結論,為什麼不能盡信?請以維他命C影響化療效果的報導為例,建議讀者如何解讀醫藥新聞。

吳茂青醫師:吃了維他命C,是不是會影響化療的效果,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癌症研究雜誌(Cancer Reaserch)實驗顯示,維他命C是抗氧化劑,它會保護癌細胞粒線體,而化療藥物打擊癌細胞,有些藥物是產生自由基來攻擊癌細胞,維他命C做為抗氧化劑,正好可使這些癌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打擊,而讓化療效果降低30%~70%,使部分癌細胞得以存活。這種理論基本上可能沒有錯,但是如果據此來告訴大家吃維他命C有害癌症病人的化療,恐怕不無疑義。
  癌症研究雜誌(Cancer Reaserch)這項實驗並不是人體,而還只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癌症藥物的研發,一開始都在培養皿上進行,科學家會把一些癌症的細胞放在實驗室裡面培養,然後再放一些治癌藥物下去,當然這些細胞會死掉,我們根據死掉的百分比,判斷這個藥物可不可能有效用到人類,接下來要做動物實驗、人體試驗,確實安全有效才能上市。
  抗癌藥物的作用是去攻擊癌細胞的DNA,讓這個癌症的細胞死掉。這時候如果把維他命C這種抗氧化物加進來,是可能會影響到殺癌效果。但要把培養皿裡的癌細胞弄死掉其實是很容易,不必加維他命C,撒一把鹽、撒一把糖下去,癌細胞也是會死掉,這樣的實驗在培養皿裡面做,以及在人類體內做,它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是有非常大的差異。


餵小老鼠吃大劑量維他命C

鄭春鴻主任: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容易產生結果上的差異,問題出在哪兒?

吳茂青醫師:我們仍然以Cancer Reaserch的實驗,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種有一些腫瘤,這種老鼠免疫能力都很差,所以腫瘤很容易種在牠身上。接著開始給老鼠抗癌藥物,可能看到老鼠背上種上去的腫瘤就慢慢縮小,然後再餵大劑量的維他命C,這種所謂的大劑量的維他命C,通常是遠遠超過我們目前人類可以吃的劑量。我們知道一隻體型普通的老鼠重量大概250克,大鼠大概400克,像錢鼠大概只有1、2百克而已。實驗上都是那種比較小的老鼠,大概都只有100克到150克。如果在100克的老鼠身上注射200毫克的維他命C,等於100%進入老鼠的體內,等倍數換算下等於每公斤體重接受了2000毫克的維他命C。
  市面上銷售的高劑量維他命C,一顆劑量是1000毫克;假設一個苗條的小姐體重50公斤,吃了一顆1000毫克的高劑量維他命C,正常藥物從胃腸道吸收約30%,所以這位小姐吃了一顆1000毫克的維他命C,吸收到體內的量約有300毫克,再除以她的體重50公斤,可以得到每公斤體重接受到6毫克的維他命C。
  所以,在癌症研究雜誌的這項實驗裡,老鼠所接受的維他命C,是人類的333倍(2000÷6=333),這麼高的劑量,老鼠治癌的效果當然會受影響,人類是絕對不可能一次吃下同樣比例的維他命C。


補充低劑量維他命C不會影響抗癌藥物

  換句話說,以一般市售的維他命C藥丸,每顆通常都是1克,也就是1千毫克的維他命C,這個已經算是大劑量,我們的體重大概是50公斤到60公斤,所以這麼一除,其實吃下的維他命C藥丸算是很低的劑量,只是對我們來講這種1克的維他命C其實已經是我們每天建議量的16倍到17倍,已算太過量了,反倒要擔心的是會不會造成腎結石。至於一般正常的吃蔬菜水果當中所攝取的低劑量維他命C,當然就更不可能會有問題了。


壓力大營養失衡都要注意

鄭春鴻主任:您認為癌症和營養有很密切的關係嗎?

吳茂青醫師:癌症跟營養之間,一定要講出因果關係是有困難的。我們不能說營養失衡造成癌症的產生,當然癌症有時候和某些食物是有相關,但不代表有絕對的因果關係。我倒願意提醒大家,要注意壓力的問題,因為壓力大會造成身體的代謝快,身體的代謝快,細胞裡面因為要氧化,還原反應就變得比較強,所以自由基的產生就會變多,這個自由基就會直接攻擊到我們細胞裡面的一些DNA,而使它產生突變而和癌症有關。所以請大家隨時舒壓,每天要睡得好、要多運動。醫學上漸漸地已經比較了解癌細胞為什麼會變大,造成血管新生,常常都是因為組織缺氧造成的,這跟現代人的運動不足有關係。至於營養和癌症是否有很密切的關係,這方面的報告已越來越少看到。


癌症治療中要多吃蛋乳肉

鄭春鴻主任:您在臨床上看到恢復得很好,康復得比預期的還要好的癌症病人,通常他們在飲食方面做得也不錯,對嗎?癌症病人在吃的方面要注意哪些事?

吳茂青醫師:這要分成兩個階段來說。癌症病人治療中的飲食和癌症病人在完全治療結束之後的養生飲食是完全不一樣。
  先講治療中的飲食,傳統的觀念告訴我們生病的時候都要進補,一定都是燉雞、燉鴨、燉肉,大魚大肉、多喝牛奶,為什麼要這樣進補?老祖宗進補的智慧背後意義是這一些雞、鴨、魚、肉、蛋、牛奶裡面有豐富的蛋白質,有了這些蛋白質,身體才能利用它變成身體修復損傷的原料,所以進補是有它的道理。癌症病人不管是手術、放射線治療、或是化學治療,對身體都有一定的損傷,病人如果沒有好好的把這些蛋白質吃進來,身體就沒有這些原料促進復原,就好比工廠沒有原料可以生產,將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所以外界說癌症病人要吃生機飲食,只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這個觀念在病人治療期間是完全錯誤的。


癌症治療後少鹽少肉少油多吃蔬果

  至於何謂治療結束後的養生飲食。癌症病人在完全治療結束後的飲食就要跟一般正常人一樣,少鹽、少肉、少油、多吃蔬菜水果,此時外界很風行的生機飲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大家要了解到,所謂的生機飲食重點在於食材新鮮、清洗乾淨、然後在置備以後不要放太久,就算你採行生機飲食,但將食物放個一天它也不算是生機飲食了。所以生機飲食必須首重新鮮,而不是一定要去吃到什麼很貴的東西。
  簡單地說,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的飲食要強調攝取高蛋白,原則上還是均衡飲食,只是蛋白質的攝取量要提高比較多,有一點像懷孕的婦女;等到治療結束大概一個月後,身體狀況都恢復得不錯的時候,就要回到很清淡的飲食,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這兩個階段是完全不可以混淆的。


促進食慾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鄭春鴻主任:化療往往把病人打得什麼都吃不下,怎麼辦?

吳茂青醫師:吃不下東西其實是由很多因素造成,不只是東西好不好吃,還包括昨晚有沒有睡好,前一晚熬夜隔天可能胃口就不好。再者,吃飯的時候如果吃飯的氣氛不好,比如說剛跟老婆吵架,那你說要去吃燭光晚餐,恐怕都有困難。所以在身體的問題處理完了,其實心理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也相當重要。病人跟家人的相處,有沒有在一個緊張關係,病人跟家屬有時候互相隱瞞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造成緊張的關係,也會影響食慾。食慾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容易一言以蔽之。原則上就是我們身體要恢復,需要這些營養,所以不管怎麼樣,就把這些高蛋白的食物當藥吃吧!它們才是身體要恢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料。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醫師,唉!我睡不著。

文 / 鄭春鴻

每個人對睡眠的要求差異很大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徐聖輝醫師指出:「一般人失眠的比例大概有15-20%;根據我的臨床統計,因為失眠而求助於身心科的癌症病人,占所有病人的三分之二。可以說失眠是癌症病人經常發生的困擾。」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它是指入睡、睡眠保持及睡眠間出現障礙或者出現異常的睡眠行為,如夜驚或夢遊。  
睡眠是生存及良好的健康所必需的,但一個人為什麼會失眠,原因很複雜。怎樣的睡眠才算「有障礙」,才算「失眠」,一天睡幾小時才夠,因為不同的人對睡眠的要求差異很大,所以也很難有個定數。  
「健康成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可短至4小時,長至9小時。」徐聖輝醫師說:「大多數人在夜間睡眠,不過現在過夜生活有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為適應工作需要而在白天睡眠,但這種所謂的『陰陽顛倒』的生活,常引起睡眠障礙。」  
為什麼最好不要過『陰陽顛倒』的生活呢?徐聖輝醫師說:「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這是亙古的常律,再者晚上無論環境和氣氛都更適合睡眠,非不得已仍建議維持晚上睡覺為宜。」

哪些常見因素影響睡眠?

  人為什麼會失眠呢?有哪些常見的因素會影響睡眠時間長短及清醒時感覺呢?  
徐聖輝醫師表示:「激動及情緒抑鬱、藥物對睡眠都有影響:一些使人入睡,而另一些造成睡眠困難。一些食物和食物添加劑,如咖啡因、辣味過重的食品和味精(MSG)也可影響睡眠。」徐聖輝醫師特別指出,有很多人在睡不著的時候,會以喝酒來「幫助睡眠」,但是更要注意的是成癮的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人的睡眠一般不是「一睡到天光」的。睡眠可分為4期,每夜分別循環5~6次。睡眠可從1期(睡眠最淺期,最易喚醒)進到4期(睡眠最深期,最難喚醒)。在第4期,肌肉最鬆弛,血壓處於最低點,心跳及呼吸最慢。  
他說,除了以上4期,還有一種睡眠伴有快速眼動(REM)及行為活動。在快速眼動期,腦波活動很高,近乎於清醒狀態。伴隨REM睡眠出現的腦電波變化可用腦波圖(EEG)記錄。  睡覺會作夢,有的夢很離奇;有的夢卻很具體。睡覺作夢會不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呢?無夢「一睡到天光」的睡眠才是優質的睡眠嗎?徐聖輝醫師表示:「睡覺都會作夢,只是我們有時記得住夢境;大多數的情況是一醒來就忘了作夢的內容。」  
他說:REM睡眠中,脈搏、血壓和呼吸的速度都增加,而肌肉處於最鬆弛狀態。大多數發生於REM的夢是抽象與超現實,非REM期發生的夢則是清晰、有意義,而大多數的夢語、惡夢及夢遊發生於第3、4期。在正常的夜間睡眠中,快速眼動期約在睡著九十分鐘後,由深層睡眠階段慢慢移出到淺層睡眠階段時出現。」

失眠不是病,是多因素綜合症狀

  失眠是指入睡或維持睡眠困難,或因睡眠障礙以至於人們在醒後覺得睡眠不足。徐聖輝醫師表示:「失眠並不是病,而是一個多因素所致的綜合症狀。這些因素包括情感及生理問題和藥物使用。不管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現失眠,常伴發於情感障礙如激動、焦慮、抑鬱或恐懼。有時人們難於入睡僅僅是由於腦及身體尚未疲乏。」
失眠不要自己亂買藥吃
  失眠求診於醫師,通常會得到睡眠藥物的協助。鎮靜藥(催眠藥、輕度鎮定劑、焦慮藥)是最常用的藥幫助睡眠的藥物。  徐聖輝醫師表示:「大多數相當安全,不過,一旦一個人習慣用它們後可能會變得無效。停用後,可能會產生戒斷現象。」他指出,有些病人使用了很多天後,一旦停用可能會使原有睡眠障礙惡化(失眠反彈)並增加焦慮。醫師推薦逐日減量,完全停藥可在幾週內完成。  大多數鎮靜藥需有醫師處方,因為它們可使人成癮,也可能出現過量。因此,失眠的人要循正常的管道找醫師幫忙,不要自己亂買藥吃。  徐醫師舉例說,鎮靜藥對老年人和有呼吸問題的人尤其危險,因為他們可能會抑制腦呼吸中樞;也會降低白天警覺性,造成駕駛和機器操作危險,當與酒精和其他鎮靜劑、麻醉劑、抗組織胺藥、抗焦慮藥同時使用時尤其危險。所有這些藥都可造成嗜睡及呼吸抑制,加成作用更危險。

「早醒」都可能表示憂鬱

  當人變老後,睡眠減少,睡眠時間也發生改變:4期睡眠變短並最終消失,各期中清醒時間增多。這些變化雖然是正常的,但常使老年人覺得他們睡眠不夠。徐聖輝醫師表示:「老年人不一定需要與年輕人一樣多的睡眠,也不需要藥物來改變這些正常的與年齡相關的改變。」  
不過,「早醒」類型在老年人中較常見。一些人可正常入睡,但幾小時後即醒且不能再次入睡。有時他們會時睡時醒睡眠不滿意。徐醫師說,任何年齡出現的早醒都可能表示憂鬱。  另外有些人,該睡的時候被打擾而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卻呼呼大睡。這種睡眠被打亂的人可能經歷睡眠節律倒錯。這些倒錯常發生於時差(特別是搭飛機從東到西),不規則的夜班,工作時間經常變換,或過度飲酒,也可能是藥物副作用。腦內生理時鐘的破壞(如患腦炎、腦卒中、阿滋海默病等)也可打亂睡眠節律。

失眠若與抑鬱有關時需服抗憂鬱藥

   身心科醫師怎樣幫助失眠的人呢?診斷失眠之時,醫師一般會評估病人的睡眠類型,包括有無藥物、酒精和禁藥的使用;精神壓力及體力活動的程度。由於一些人需要的睡眠較他人少,所以失眠的診斷應根據個人需要而定。徐聖輝醫師表示:「通常醫師將失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指無明顯相關生活事件壓力的長期失眠,後者則繼發於疼痛、藥物、激動、抑鬱或極度壓力等因素。」  
他說,失眠的治療要根據原因及嚴重程度。老年人的年齡相關性睡眠改變通常不需治療,因為這種變化是正常的。由於隨年齡增大總睡眠時間減少,老年人可能會發現早睡早起是有益的。  他建議,失眠病人在睡前一小時,應安靜和放鬆並使臥室氣氛有助於睡眠,低柔的光線,最低雜訊及舒適的臥室濕度是必需的。如果失眠是由情緒壓力而致,針對緩解壓力的治療比服用睡眠藥更有效。當失眠與抑鬱有關時,一些有鎮靜作用的抗憂鬱藥可改善睡眠。當睡眠障礙干擾了個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感時,間歇使用鎮靜、安眠藥可能會有幫助。